钢结构柱间支撑连接设置
点击量:66时间:2025/2/24 15:03:33
钢结构柱间支撑的连接设置是钢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环节,以下从连接位置、连接方式及相关设置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:
连接位置
沿高度方向
对于单层钢结构厂房,柱间支撑一般设置在柱的中部或中下部,这样能有效传递水平力,增强结构的稳定性。当柱较高时,也可在柱的上部和下部同时设置支撑,形成多道支撑体系,提高结构的抗侧力能力。
多层钢结构建筑中,柱间支撑通常每隔一定楼层设置一道,常设置在楼层梁标高处,使支撑与梁、柱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,将水平荷载传递到基础。
沿长度方向
在钢结构建筑的端部,一般应设置柱间支撑,以增强结构端部的抗侧力性能。当建筑物较长时,还需在中部适当位置设置柱间支撑,间距一般不宜超过60m,以保证结构在纵向的整体稳定性。
连接方式
焊接连接
优点是连接强度高,整体性好,能充分发挥钢材的力学性能,可使支撑与梁柱节点形成刚性连接,有效传递力和弯矩。
缺点是焊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焊接应力和变形,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,且一旦出现问题,修复较为困难。适用于对连接强度和整体性要求较高,且施工条件允许进行现场焊接的情况。
螺栓连接
优点是施工速度快,安装方便,可拆卸,便于维修和更换支撑构件。螺栓连接分为普通螺栓连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,高强度螺栓连接能提供较高的连接摩擦力,保证连接的可靠性。
缺点是螺栓孔的加工和安装精度要求较高,螺栓连接的刚度相对焊接连接较低。适用于需要快速安装、便于拆卸和维护的结构,如临时建筑或对可拆卸性有要求的钢结构。
铆接连接
优点是连接牢固,耐疲劳性能好,在一些对结构耐久性要求较高的特殊场合有一定应用。
缺点是施工效率低,噪音大,对构件的损伤较大,且铆接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。目前在一般钢结构柱间支撑连接中应用较少,但在一些复古建筑或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中可能会采用。
设置要求
支撑角度
柱间支撑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宜在35°~55°之间。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支撑的受力性能,角度过大,支撑承受的拉力过大,可能导致支撑材料的浪费;角度过小,支撑的水平分力较小,不利于水平荷载的传递。
节点构造
支撑与柱、梁的连接节点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,节点板的厚度应根据支撑的内力和连接形式进行计算确定。节点处的焊缝或螺栓布置应合理,以保证力的均匀传递,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现象。
抗震设计
在抗震设防地区,柱间支撑的连接设置应满足抗震要求。支撑应具有足够的延性,能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较大的变形而不破坏,以耗散地震能量。例如,可采用防屈曲支撑等新型支撑形式,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