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施工准备
技术准备
图纸会审:施工前,组织施工技术人员仔细审阅钢结构设计图纸,检查图纸是否完整、准确,与其他专业图纸(如土建、给排水、电气等)是否存在冲突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解决。
编制施工方案:根据工程特点、规模和现场条件,编制详细的钢结构安装施工方案。方案应包括施工顺序、施工方法、质量控制措施、安全保证措施、进度计划等内容。同时,对关键工序和复杂节点要制定专项施工技术措施。
技术交底: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,包括施工工艺、质量标准、安全注意事项等。交底应采用书面和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流程和要求。
材料准备
钢材验收:对进场的钢结构构件进行严格验收。检查构件的材质、规格、型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检查构件的外观质量,如有无变形、损伤、锈蚀等情况。对于有质量问题的构件,应及时进行处理或退场。
连接材料验收:对高强度螺栓、普通螺栓、焊接材料等连接材料进行验收。高强度螺栓应检查其扭矩系数、抗滑移系数等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标准;焊接材料应检查其品种、规格、质量证明文件等。
构件堆放:根据构件的类型、规格和安装顺序,合理规划构件堆放场地。构件堆放应平整、坚实,防止构件变形。对于大型构件,应设置专门的堆放支架,并采取防风、防雨等措施。
设备及工具准备
起重设备:根据构件的重量、起吊高度和起吊半径,选择合适的起重设备,如塔式起重机、汽车起重机等。起重设备应提前进行检查和调试,确保其性能良好,安全装置齐全有效。
测量仪器:准备全站仪、经纬仪、水准仪等测量仪器,用于钢结构的定位、垂直度和标高控制。测量仪器应经过校验,精度满足施工要求。
焊接设备和工具:根据焊接工艺要求,准备相应的焊接设备,如电焊机、气体保护焊机等,以及焊接工具,如焊枪、焊条保温筒等。焊接设备应调试好参数,保证焊接质量。
二、基础验收
轴线和标高检查:对钢结构基础的轴线和标高进行复查,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。基础的轴线偏差不应大于±5mm,标高偏差不应大于±3mm。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测量,测量结果应做好记录。
地脚螺栓检查:检查地脚螺栓的位置、规格、露出长度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。地脚螺栓的中心偏移不应大于2mm,露出长度允许偏差为0~+30mm。检查地脚螺栓的螺纹是否完好,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或更换。
基础混凝土强度检查:检查基础混凝土的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。一般采用回弹仪或钻芯取样的方法进行检测。只有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%以上时,才能进行钢结构安装。
三、钢柱安装
钢柱吊装
起吊点确定:根据钢柱的形状、长度和重量,确定合理的起吊点。对于等截面钢柱,一般可在柱顶和柱脚附近设置起吊点;对于变截面钢柱,起吊点应根据重心位置确定。
吊装方法:采用起重机将钢柱缓慢吊起,离地面一定高度(一般为200-300mm)后,停止起吊,检查起重机的稳定性、钢柱的平衡状态和绑扎情况等。确认无误后,继续起吊,将钢柱吊运至安装位置上方,然后缓慢下降,对准地脚螺栓孔。
钢柱校正
垂直度校正: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从两个垂直方向对钢柱的垂直度进行校正。在校正过程中,可通过在钢柱底部设置垫板或用千斤顶进行微调。垂直度偏差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,一般单层钢结构柱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H/1000(H为钢柱高度),且不大于10mm。
标高校正:用水准仪对钢柱的标高进行测量,通过调整地脚螺栓的螺母或在柱脚与基础之间增加垫板来校正标高。标高偏差不应大于±3mm。
轴线偏差校正: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对钢柱的轴线进行检查和校正。轴线偏差不应大于±5mm。校正完成后,应及时将地脚螺栓拧紧,固定钢柱。
四、钢梁安装
钢梁吊装
绑扎方式:根据钢梁的长度和重量,选择合适的绑扎方式。对于较轻的钢梁,可采用两点绑扎;对于较重的钢梁,可采用四点绑扎。绑扎点应设置在钢梁的节点或靠近节点处,以防止钢梁变形。
吊装就位:用起重机将钢梁吊起,吊运至安装位置上方,然后缓慢下降,将钢梁两端的连接板与钢柱或其他钢梁的连接板对准,初步固定。
钢梁校正与固定
轴线偏差校正:用全站仪或经纬仪对钢梁的轴线进行检查和校正。轴线偏差不应大于±5mm。校正时,可通过在钢梁端部设置千斤顶或手拉葫芦进行微调。
标高偏差校正:用水准仪对钢梁的标高进行测量,通过调整钢梁端部的垫板或螺栓来校正标高。标高偏差不应大于±3mm。
垂直度校正:对于有垂直度要求的钢梁,如吊车梁等,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从侧面进行垂直度校正。垂直度偏差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。校正完成后,及时安装高强螺栓或进行焊接,固定钢梁。
五、高强度螺栓连接
螺栓安装
摩擦面处理:在安装高强度螺栓之前,应对连接构件的摩擦面进行处理。摩擦面应平整、干燥,不得有油污、氧化皮等影响摩擦力的杂质。一般采用喷砂、砂轮打磨等方法进行处理。
螺栓穿入方向:高强度螺栓应自由穿入螺栓孔,不得强行敲打。螺栓穿入方向应一致,一般情况下,从内向外,从下向上穿入。
垫圈安装: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应带有配套的垫圈。垫圈应安装在螺母一侧,不得装反。
螺栓紧固
初拧:高强度螺栓安装后,应先进行初拧。初拧扭矩一般为终拧扭矩的50%-70%。初拧应从螺栓群的中央向四周逐个进行,防止螺栓预拉力不均匀。
终拧:初拧完成后,应在规定的时间(一般为24小时内)进行终拧。终拧扭矩应符合设计要求,采用扭矩扳手进行紧固。对于大型节点,可采用转角法进行终拧。终拧完成后,应做好标记,防止漏拧或重复拧。
六、焊接施工
焊接工艺评定:在焊接施工前,应根据钢材的材质、焊接方法、焊接位置等因素,进行焊接工艺评定。焊接工艺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,评定合格后,方可编制焊接工艺规程,指导焊接施工。
焊接准备
焊接环境检查:焊接作业应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。当焊接环境温度低于0℃、相对湿度大于90%或有雨雪、大风等恶劣天气时,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,如预热、防风、除湿等,否则不得进行焊接。
坡口清理:对焊接坡口进行清理,去除坡口表面的油污、铁锈、水分等杂质。清理后的坡口应露出金属光泽,以保证焊接质量。
焊接操作
焊接顺序:对于框架钢结构,应合理安排焊接顺序,以减小焊接变形。一般先焊接收缩变形较大的焊缝,后焊接收缩变形较小的焊缝;先焊接立焊、横焊,后焊接平焊;对称结构应采用对称焊接。
焊接参数控制:根据焊接工艺规程,控制好焊接电流、电压、焊接速度等参数。焊接过程中,应随时观察焊缝的成型情况,如有缺陷应及时处理。
多层多道焊:对于厚板焊接,应采用多层多道焊。每层焊缝的厚度不宜过大,一般不超过5mm。每道焊缝之间应清理干净,防止夹渣等缺陷。
焊接质量检查
外观检查:焊接完成后,首先进行外观检查。焊缝表面应平整,不得有裂纹、气孔、夹渣、未熔合等缺陷。焊缝余高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。
无损检测: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,对焊缝进行无损检测,如超声波检测、射线检测等。无损检测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,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。
七、安装质量检查与验收
钢结构安装尺寸检查
钢柱安装尺寸:检查钢柱的垂直度、标高、轴线偏差等尺寸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。检查方法可采用全站仪、经纬仪、水准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测量。
钢梁安装尺寸:检查钢梁的轴线偏差、标高偏差、垂直度偏差等尺寸是否符合要求。同时,还应检查钢梁的跨中挠度是否符合设计规定。
高强度螺栓连接质量检查
扭矩检查:采用扭矩扳手对高强度螺栓的终拧扭矩进行抽样检查。抽查数量应符合规范要求,一般每个节点抽查10%,且不少于1个。检查结果应在终拧扭矩的±10%范围内。
外观检查:检查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外观,不得有裂纹、损伤等缺陷。垫圈应安装正确,不得装反。
焊接质量验收
外观验收:根据外观检查的结果,判断焊缝是否合格。对于外观不合格的焊缝,应进行修补或返工。
无损检测验收:根据无损检测报告,判断焊缝内部质量是否合格。对于检测不合格的焊缝,应根据情况进行返修或返工,直至合格为止。
八、安全措施
高处作业安全:钢结构安装属于高处作业,施工人员应系好安全带,安全带应高挂低用。在钢梁、钢柱上行走时,应设置安全绳或安全通道。
起重作业安全:起重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在起重作业前,应检查起重机的性能和安全装置。起吊重物时,应设置警戒区域,防止无关人员进入。
焊接作业安全:焊接作业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,如焊接手套、焊接面罩等。焊接现场应设置通风良好的防护棚,防止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。同时,焊接作业周围不得有易燃、易爆物品,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。
|